在农民入社之前,大车和牲口还是私有,富裕一点的,在大车上铺上席子,支上帐篷,赶着马车走亲戚,是很风光的,家里没有大车的,可以坐在毛驴上走亲戚,在穷一点的是男人推着单轮小推车,女人坐在车两侧前行。生产队时期,牲口和大车等生产工具集体所有了,上学、赶集和走亲戚一般都是走着去,有的妇女还裹着小脚,走亲戚需要一个上午。那时富裕的家庭已经有了自行车,有的自行车是正规厂家出的,有的则是乡镇企业生产的,车梁是用水管制的,人们管它叫“大水管”。



我在五十年代出生,七十年代长大的农村人。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出行一般都是靠自己的双脚步行。无论是几里路的去干农活,还是几十里趁圩赶集都是步行。无论是县城的公路,还是山村的小路都是步行。
生产队交纳公购粮,肩挑着几十或百斤不等重量的稻谷,靠双脚走几十里到公社粮所去交纳。交了粮,吃点自带的干粮(窝窝头,木薯红薯之类充饥的东西),再担着空箩筐回家。回到家,天都黑了。走得慢的或在半路歇歇脚的,天黑还回不到家。
到了七十年末,村上才有人通过熟人买到自行车。我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,羡慕得很,常求人家载一程过过瘾。更盼望有自行车的人宏宽大量,给学骑一下。我们说尽好话,帮他们干一些活儿,才得到人家的自行车练习学骑。
到八十年代,有自行车的人逐步多了。趁圩赶集,交纳公购粮有一部分人用自行车搭载,减少了步行。后来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基本普及了自行车。人们出行很多时候都是骑车或搭载,步行的少了。到现在,路道基本上用水泥铺设的硬化路,除了段练身体,出行都是开摩托车,电动车或小轿车,基本没有步行的人了,连干农活,能骑车的都骑车出去了。农村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,农民出行不用步,全部车辆化了。
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出行都靠什么?
出行近一点的(10多里地),基本都是步行。

稍微远一点的,坐生产队的顺路马车(由一个马或三个马拉的车)、拖拉机或借骑自行车,自行车也不是谁家都有的,当时最好的自行车永久、飞鸽、凤凰牌子。
电影青松岭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。
有的地方还不通客车,需要到通客车的地方坐,那时的客车不是很大,每趟客车都是超员,人多车少,每天就两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