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,星巴克,奈雪的茶...中消协发布年度报告梳理消费侵权行为。
4月22日
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
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(2021)
中消协首次做年度报告
全面梳理消费者维权事业。
显色法
我们去看看年报怎么说。
01
去年的梳理
重点领域消费侵权
-过度收集和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
互联网通过收集个人信息甚至隐私来提供“免费”或“个性化”的服务。但消费者不一定能获得方便、快捷、公平、安全的“体贴”体验。
APP收集并利用“周边信息”形成“用户画像”,但消费者往往不知道其同意。
消费和支付功能需要消费者绑定个人银行账户。
——食品安全风险仍需警惕。
还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投诉。主要问题有:食品腐败过期,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,经营不规范;有些网购食品属于三无产品;个别无良商家篡改生产日期;概念的炒作和虚假宣传;网络名人的产品流量过度营销,质量稳定性差。
一些知名品牌被曝出食品安全事件:
星巴克私自更改成分标签,使用过期成分。
吉野家臭肉末
小龙坎的厨房又脏又乱。用扫帚夯实制冰机。
大润发超市隔夜坏肉绞成肉馅香肠。
“乃雪的茶”用的是烂水果。
《胖兄弟》肉蟹盆死蟹冒充活蟹
......
――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维权新问题。
汽车安全问题,如突然加速、熄火、漏油、发动机异响、刹车转向失灵等。
智能汽车消费纠纷出现很多新问题,维权存在困难。
比如2021年4月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,11月广州车展车主现场维权事件,都反映出消费者在汽车领域,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仍然存在痛点、难点和堵点。
二手车销售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,交易后汽车存在质量问题。
一些高端、“紧俏”车型在明码标价的情况下销售,已经成为一种“潜规则”。
――预付式消费退费难问题突出。
全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,校外教育培训投诉80528件,同比上升43.4%,其中大部分与退款纠纷有关。
有些培训机构因为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,跑路后很难收回预付费用。
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规避“一次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”的规定,采取各种方式变相提高单门课程和总培训费用;
一些机构诱导消费者申请“消费贷”。在这些机构关闭后,消费者仍然需要按时偿还贷款。
——侵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形式多样复杂。
未成年人线上线下过度消费引发的纠纷主要有:
未成年人花大笔钱给网游账号充值打赏主播,家长申请退款被平台拒绝。
未成年人花几千块钱买手机、宠物、游戏卡等。父母发现后要求退货,导致与商家发生纠纷。
个别商家鼓励未成年人为“饭圈”偶像“打架”,或以收藏、稀有、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。
老年人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购买保健品、投资收藏品、理财、健康预付卡、电视购物、网络购物等领域。主要问题是:
利用小恩小惠,打亲情牌,用虚假宣传、误导价格误导老人,甚至掏空老人的“钱袋子”。
打着“专家”旗号举办健康讲座,洗脑推销,获取信息或骗取财物。
利用老年人识别能力差、缺乏相关金融科学知识等弱点,诱导老年人购买保险、理财等金融产品。
诱导老年人投资“以房养老”项目,非法占有老年人财产。
电视购物售后服务差,退货难。
02
六大问题影响消费环境改善。
需要进一步推广解决方案。
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没能如期出台。
消费者投诉公示制度和信用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。
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和“职业打假人”的判断标准不同。
如李诉福州爱品汇贸易有限公司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一案,一审法院以原告一年内在不同法院提起多次司法诉讼为由,认定原告的交易目的不符合相关法律对“消费者”的定义,故不支持其十倍赔偿的诉讼请求。在2021年作出的终审判决中,二审法院撤销了一审法院的判决,支持了原告“退一赔十”的诉讼请求。
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尚未完全建立。
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高。
比如生产标准不统一,充电接口不兼容,维护不到位。
收费“僵尸堆”的现象比较普遍。在集中的假日出行期间,新能源汽车在服务区排长队充电,放大了消费者的“里程焦虑”,降低了消费者满意度。
科学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需要巩固和加强。
比如,一些消费者仍然相信经营者集中促销等价格套路和促销陷阱,却“先涨价后打折”,不断诱导消费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透支支付能力。
一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贪婪心理,通过不当的“算法”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。
03